《美國女孩》這部電影自上映前就備受矚目,尤其是母親角色林嘉欣與大女兒方昱婷的精彩演出,不僅雙雙入圍第58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,整部電影更是獲得了7項提名,為影片增添了許多期待值。作為一部深刻描寫家庭關係與成長經歷的電影,《美國女孩》讓觀眾回味過去,勾起了許多人對青春期與家庭衝突的共同回憶,透過母女之間的衝突與和解,細膩呈現了家庭中的愛與不安,讓人深受感動。
#以下所有的想法心得解釋都是「我覺得」
#所有圖源來自網路
#劇透爆雷
病人的悲觀與母親的求好心切:在病痛中掙扎
電影一開始,媽媽帶著兩個女兒從美國返回台灣。大女兒芳儀認為這次回台只是短暫的,暑假過後便會重返美國的生活。隨著劇情展開,我們才知道,這趟回台灣之旅並非短期的家庭旅行,而是媽媽因罹患癌症需要回台接受治療的不得已之舉。媽媽的病情為整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,特別是在母親開始化療後,她的身體狀況日益虛弱,原本的強勢與求好心切變得無力,甚至開始頻繁提及死亡,讓家中每個人都承受著無形的壓力。
母親的悲觀語調,常常以「如果我死了」開頭,讓家庭成員深感壓力。除了面對病痛的無助,母親也擔心女兒們能否在未來沒有她的日子裡獨立生活。這種擔憂和對死亡的恐懼,直接影響了家庭成員的互動。尤其對於正在進入青春期的大女兒芳儀來說,這些話語更像是無法承受的重擔,讓她心中的恐懼與焦慮不斷積累。
家屬的無奈與壓力:青春期的反叛
家中的氣氛隨著母親的病情逐漸變得壓抑,對於剛進入青春期的芳儀來說,這樣的家庭氛更圍加劇了她內心衝突。母親的病情讓芳儀感受到巨大的壓力,要承擔照顧妹妹的責任,還要面對父親的情緒波動。父親經常提醒芳儀不要過度依賴他,讓她覺得到自己不應該再像個小孩那樣任性。這種轉變來得太快也太沉重,芳儀無法完全理解或接受,於是她用叛逆與反抗來回應家庭的壓力。
芳儀的叛逆,其實是她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。她不斷地表現出對回美國的強烈渴望,認為只要回到那裡,她就能擺脫眼前的一切問題,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。只是無論她如何掙扎,也無法逃避現實的課題,回不去的不只是地理上的美國,而是曾經無需面對家庭危機、無需承擔責任的那段無憂無慮的日子。
芳儀對母親的愛與憤怒,加劇了這樣矛盾的的情緒,她既想要逃避母親的病情,又無法忽視母親對她的期望與依賴。我想這也是許多青春期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真實寫照,尤其在面對家中出現重大變故時,孩子們往往用冷漠或叛逆來掩蓋內心的恐懼與不安,我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。
衝突與和解:愛的表現方式
電影將家庭的衝突推向高潮的是妹妹感染肺炎入院隔離的事件。故事背景設定在2003年,正值SARS風暴席捲台灣的時刻,這樣的情景在經歷過2021年新冠疫情的我們看來,更能感同身受片中主角的壓力與焦慮。
芳儀在經歷了家庭與自我的多重拉扯後,終於在一次與母親的互動中,流露出自己內心深處的害怕與依戀。她躺在母親的腿上,讓母親幫她掏耳朵,問著母親:「你可不可以不要死?」這句話打破了她所的防線,讓觀眾感受到這位青春期女孩內心的恐懼與渴望。母親的回應則輕聲而溫柔,「媽媽真的很愛很愛你。」
這段對話是母女之間的和解,也是一種心靈上的相互理解。儘管過去有過許多的衝突與不滿,最終,愛還是超越了一切,成為了彼此間的紐帶。我不禁聯想到《俗女養成記2》中,陳嘉玲平時覺得媽媽嘮叨煩人、過度憂慮,但在面對生產恐懼與未知時,仍要求母親的陪伴,這種母女之間難以言說的愛,無論平時如何壓抑,都會在面對重大生命事件時浮現出來。
2003年的時代背景復原:從撥接網路到青少年文化
電影中的時代背景設定在2003年,距今將近20年。片中復原了許多那個年代的特有符號,如厚重的電腦螢幕、撥接網路、無名小站、MSN,還有國中髮禁與體罰。對於那個年代成長的觀眾來說,這些元素都是我們青春的回憶,也讓人不禁會心一笑。
這些時代背景不僅是裝飾,也是角色成長過程的一部分。芳儀在那個年代的掙扎,不僅是家庭內部的問題,還有著對於自我身份的探索與認知。她在面對台灣傳統的教育體系時,顯得格格不入,讓她更加渴望逃回美國。
演員的自然演繹:情感的真實流露
除了細膩的劇情與出色的時代復原,《美國女孩》的演員表現也非常傑出。飾演媽媽的林嘉欣與飾演大女兒的方昱婷,無疑是本片的靈魂。她們的演出自然流暢,成功表現角色內心的掙扎與情感變化。
飾演父親的莊凱勛也不遑多讓。與母親的嚴格相比,父親的角色更為溫柔,他在女兒面前總是試圖輕鬆應對,但在面對家庭壓力時,也展現出男性角色的脆弱與無奈。他的演出為故事增添了更多層次感,讓角色更加立體。
結語:生活中的感動與共鳴
《美國女孩》以平凡生活中的點滴,描繪了家庭中的愛與掙扎。沒有過多的戲劇化情節,也沒有誇張的場面,正是這樣的真實與細膩,讓人感受到深刻的共鳴。這部電影讓觀眾重新思考家庭、成長與愛的本質,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好電影。
其他國片心得:
《消失的情人節》觀後感:路上尋找我遺失的美好
《腿》電影觀後感:黑色幽默與愛的荒誕探索
《孤味》觀後感:以愛與傷痕交織的人生故事
《緝魂》觀後感:當科學遇上靈魂,誰能逃脫生死輪迴的宿命?
《金錢男孩》觀後感:男同志性工作者的悲傷情歌,孤獨靈魂的掙扎與救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