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的鯨魚老爸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電影,以主角查理在一週內的故事展開。電影全程幾乎發生在一間小房子裡,藉由查理和其他五個角色的對話,觀眾逐漸了解他的過去與當下,雖然場景有限,但這段一週的時間裡充滿了情感的張力與內心的變化。這種情節安排讓觀眾更加專注於角色的心理與情感層次,這部電影雖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,卻以細膩的刻畫打動人心,尤其是關於「救贖」的主題,引發了我反覆不斷的思考與自我詰問。
#以下所有的想法心得解釋都是「我覺得」
#所有圖源來自網路
#劇透爆雷
人能夠被救贖嗎?
查理在中年時遇到自己的人生摯愛,選擇出櫃,離開了妻子和女兒,並與他的男友開始了新的生活。然而,當戀人自殺過世後,查理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痛苦,開始以暴飲暴食的方式麻痺自己,最終成為一名重度肥胖患者。靠著線上教學維持生計的他,拒絕了所有幫助,拒絕了醫療干預,彷彿已經選擇了死亡作為最終的歸宿。查理的好友莉茲,戀人的妹妹,定期來探望他並照顧他的生活起居,儘管她也對查理的不顧自我感到絕望。
電影中關於「救贖」的討論耐人尋味。查理在最後的一週裡,遇到了一位傳教士。這位傳教士堅信宗教可以救贖查理,然而查理對此嗤之以鼻。他拒絕了傳教士的教義,並表示自己不相信任何形式的宗教救贖。傳教士認為信仰可以解救一個迷失的人,但他所信仰的教條,與同志性向之間相互衝突,便是害死查理戀人的元兇。這使得莉茲對傳教士的出現無比憤怒,甚至怒吼著「他不需要救贖!」
電影讓我思考:人是否真的能被救贖?宗教或他人的幫助能否解救一個已經選擇放棄自己的人?當一個人已經徹底絕望,內心無所憑依時,救贖是否仍然可能?
愛的破壞與修補
查理與女兒艾莉的關係是一條充滿痛苦與矛盾的情感線。艾莉對世界充滿了憤恨和不滿,而這種情感來自於父親的背叛。查理在艾莉年幼時離開了家庭,與戀人共同生活,這對於一個8歲的小女孩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創傷。被拋棄的感覺長年累積,最終轉化為無法抑制的憤怒。當查理試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與女兒重新建立聯繫時,艾莉的反應既激烈又冰冷,她毫不掩飾對父親的厭惡,直言查理是「為了自己的學生而拋棄家人的爛人」。
然憤怒並非毫無根源,艾莉心中的傷痛和失望源於她對父親的深愛,極端的情感表現,像許多人在青春期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時所表現的那樣,不懂如何表達內心的溫柔,並將溫柔視為一種軟弱,艾莉的尖刺只是她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害的一種手段。
直到查理要求艾莉讀出她曾寫的關於《白鯨記》的文章,這篇文章查理一直珍藏著並反覆閱讀,至此艾莉才意識到,無論她多麼憤怒或叛逆,父親對她的愛從未減少過。儘管愛有時會帶來傷害,但關係的破碎,也只能愛能夠修補。
當無能為力成為最深的痛
莉茲是電影中另一個重要角色,她既是查理最親近的人,也是他痛苦的見證者。莉茲的角色令人無比複雜,她一方面想要拯救查理,但另一方面卻也在幫助他走向死亡。她定期帶來大量的垃圾食物給查理,即便知道這些食物會加速查理的健康惡化,卻也無能為力。
當查理決心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時,即使莉茲停止提供食物,查理仍會找到其他方式繼續自我毀滅,莉茲只能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一個友善的照顧者,卻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了幫兇。
看著摯友和自己哥哥一樣,一步一步踏上死亡的道路卻束手無策,這種無力感是最深的痛楚。,「救贖」這件事,或許莉茲也曾經嘗試,但如果查理自己不願意,那麼無論誰都無法幫助他。當傳教士企圖以宗教救贖查理時,莉茲的吶喊「他不需要救贖」除了憤怒也有無奈,因為她知道,對於已經放棄自己的查理來說,任何形式的救贖都顯得徒勞無功。
結語:打開的門與自由的靈魂
《我的鯨魚老爸》幾乎全程在一間小小的房子裡拍攝,只有極少的場景發生在屋外的陽台和沙灘。查理龐大的身軀困在這個小屋裡,人生也被困於自己的選擇與內心的痛苦。他很少主動打開房門,總是被動地等待著他人進入他的世界。而這一個小小的空間成為了他生命的牢籠,也成為了他最後救贖的舞台。
在電影的結尾,門終於被打開,明亮的陽光照進來。查理的生命走向了終點,他朝著女兒的方向走去,步伐沉重卻堅定。這一刻,查理終於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解脫,打開的門象徵著他靈魂的自由,得到了解放與自由。